1946年,陈赓接回分别多年的长子:我死了以后,你会不会哭我啊?

vv娱乐平台正确地址是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1946年,陈赓接回分别多年的长子:我死了以后,你会不会哭我啊?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2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39

前言:

陈赓非常喜欢孩子,1929年,他迎来了生命中第一个孩子,初为人父的他非常高兴,为长子取名为“知非”。

陈赓

然而由于革命的需要,陈赓无奈与家人分离,再次与儿子见面时,陈知非已经长到了17岁。内心极为愧疚的他,说出了一个铁血将军从不可能说出的话,他充满内疚地问儿子:“我死了以后,你会不会哭我啊?”

“我决定‘守寡’三年”

陈知非是1946年回到父亲陈赓身边的,他当时对父亲很陌生,但从一些小事中,总能感觉出父亲那种笨拙而又真挚的父爱。

比如父亲会在他晚上睡觉的时候给他盖被子,一会儿盖毯子,在他童年的印象中,从来没有人这样无微不至地关怀过他。

展开剩余87%

陈知非和父亲

令陈知非感受到父亲浓烈的情感的是,父亲每天晚上都会给他讲母亲王根英的故事,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才逐渐了解到父亲是很爱母亲的。

王根英出生在上海市郊的一个贫苦人家中,8岁时因吃不上饭,顶替别人的名字和姐姐、嫂子一起进纱厂当了童工。

当时纱厂是英国人和日本人开的,王根英受尽了苦头,在不见天日的工厂里,她度过了苦难的童年。

陈知非和母亲王根英

1923年,上海党组织迅速发展,纱厂的许多工人都上了夜校,王根英也因此学习了不少文化。她逐渐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危害,强烈的爱国心致使她参加了三次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。

在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筹备阶段,王根英与陈赓相识了。

陈赓大胆地表达了自己对王根英的好感,几次到王家去看望王根英的父母。聪明的他来上海时间不长,却学得了一口流利的上海话,只靠这一点,他便赢得了王家人的喜爱。

但王根英对感情还很迟钝,因此陈赓费了不少功夫。

陈赓

1927年,中共中央在武汉举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,陈赓写了个充满爱意的纸条,让人传到了王根英手中。但王根英根本不理他,把他写的条子用唾沫贴到了墙上,写了两三张条子,都被她贴到了墙上。

后来陈赓向众人说,谁能帮我说服王根英,让她跟我结婚,我给他磕三个响头。

这件事轰动了大会,周恩来知道后批评了他,说他求爱不讲策略。最终,周恩来和邓颖超亲自出面找王根英谈话,王根英才答应了下来。

婚后二人相敬如宾,夫妻俩共同奋斗在革命的道路上,尽管聚少离多,却仍然恩爱无比。

陈赓

陈知非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生的,是他们爱情的结晶。

为了避开敌特的追踪,王根英和陈赓多次搬家,从1929年到1930年两年中,两人就搬家达5次之多。

在这期间,还发生了一件非常凶险的事情,当时只有3岁的陈知非,差一点儿给家里带来灭顶之灾。

有一天陈知非跑到街上玩,见巡逻的印度巡捕挎着枪很生气,一下就想起来爸爸每晚压在枕头下的枪,就不由地上前说道:“我家也有枪,你的枪,没有我家的好。”

陈赓

印度巡捕一听,立马警戒起来,跟着陈知非回到了家门口。恰巧王根英出来找孩子,看到巡捕后她就感觉大事不妙,只听印度巡捕问:“你家有枪吗?”

王根英看看陈知非,心里猜测是孩子说漏了嘴,然后想了一下说:“是有支枪,他爸爸在永安公司给他买的玩具枪。”

巡捕见王根英神色自若,不像说谎,便不再追问。当时陈知非的年纪小,对此事毫无印象,长大后细想,真是千钧一发。

一家三口虽然处在危险之中,却也十分幸福。

然而不幸的是,1939年,王根英所在的师供给部被敌人包围,王根英英勇牺牲。

陈赓

这时,陈赓正率三八六旅越平汉线西进,当他听说妻子牺牲的时候,他把电话机都砸了,人也失踪不知跑哪儿去了,最后还是好友陈锡联在一棵大树底下找到了他。

那天,陈赓在日记中写下“今天是我最惨痛的一天”,他和别人讲:

“我决定‘守寡’三年。”

果然,陈赓在王根英牺牲3年后,才重新考虑再组家庭。

“我死了以后,你会不会哭我啊!”

王根英牺牲后,她与陈赓唯一的儿子陈知非被寄养在舅舅家中。

陈知非和家人

在陈知非最深刻的童年记忆中,吃不饱饭是常态,舅舅一家虽然对他极好,但一天三顿都是稀饭,让他总是面黄肌瘦。

陈知非7岁时,舅舅送他上了小学,但不久舅舅失业,陈知非也只好辍学。为了生活,陈知非当过报童,每天送50分报纸;还当过鞋童,整天在街上为有钱人擦皮鞋。

他最痛苦的经历,就是日军轰炸上海的日子,他们的家被炸成了一片废墟。那是他们唯一的财产,为此,外公被气得不轻,不久就去世了。

晚年陈知非

那时陈知非对父亲的印象极为模糊,他只在外婆的口中听说过父亲是共产党的官。直到1946年,陈知非才在别人的帮助下,见到了父亲。

刚听说要离开上海寻找父亲时,陈知非还十分高兴,到解放区的路上,他还高兴地欣赏风景。但越靠近目的地,他的心就越紧张,原因是他许多同志讲,他的父亲脾气特别坏。

由此,陈知非又想起了外婆对父亲的抱怨,外婆说:“你父亲把你扔到上海,没良心,儿子也不要。”想到这里,陈知非越发紧张,他不知道父亲会不会对他也很严肃。

陈赓

可见到父亲时,陈知非才知道,他的父亲根本不是别人说的那样。父亲一见到他,立马就给了个拥抱,他说:“你看你都长这么大了,长得和你妈妈一样,头发也像你妈妈。”

晚上,陈赓突然问儿子:

“我死了以后,不会不会哭我啊?”

对于父亲突然冒出这个莫名其妙的问题,陈知非没有回答,但后来他仔细琢磨才明白,父亲可能是想因为以前把他扔在上海,跟他没有感情了,所以死了以后不会哭。

其实陈知非并不怨怪父亲,长大后,他逐渐明白革命道路的艰难,也能理解父亲的难处。

陈赓

由于在外婆家里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,来到父亲身边后,陈知非就被送到了华北大学读书。

1952年,陈知非从华北大学理工学院毕业,被分配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当技术员。在工作期间,他经人介绍与同事钱如琴相识。

两人在确定关系之后,陈知非便带着钱如琴见家长。

钱如琴还记得当时给她开大门的是一个身穿便服,头戴瓜皮小帽的朴实老人,她以为这是家里的管家,谁知竟是自己的公公陈赓大将。

陈知非晚年

陈赓喜欢孩子,陈知非夫妇第一胎是个女孩,做了爷爷的陈赓看着襁褓中的孩子高兴得合不拢嘴,连声说道:“我当爷爷了。”

1961年,陈赓心肌梗塞复发,陈知非夫妇得知后连夜从北京赶到上海。临终前陈赓见到家人,没有留下遗憾,安详地去世了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